昨天的文章,孩子坚持跳绳,跟这几个因素有关,我提到了孩子之所以能坚持跳绳,关键因素就是他不抗拒,不排斥。
跳绳他不抗拒,不排斥,可小提琴就没这么好命。
孩子从5岁开始学习小提琴,边学边考级,考到6级,期间进了少年宫预备团。
随后疫情来临,上课、少年宫乐团的练习都不得不中断。
之后开始线上课程。
在这个过程中,孩子在学琴、练琴上越发不愿意,越来越抗拒。
乐器学习的难点不在上课,而在课后练习。
学琴不练琴,等于没学。而练琴的频率是,每天,每次至少半小时,这是下下限。
即使每天练琴,每次半小时,离及格线,还差得远。
而走专业路线的孩子,每天练琴时间是4个小时打底。
这是学习乐器与学习其他课外班最大的不同。
虽然其他课外班,想要达到学习效果,课后也要练习,也需要完成作业,可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加强。
而练琴,完全是为了学习和消化。

乐器是一种发声设备,想要学好,需要的是课后日复一日、一遍又一遍地练习,才能把五线谱符号借助这个设备,表达成适应人耳的乐曲。
如果要达到动听、感人、美妙的程度,更是要花费数倍的时间和精力去练习。
所以学琴的孩子,会比其他同学,每天多一项额外作业——练琴。
这项作业,少则半小时,多则一小时,再加上准备、收尾工作,时间就更长了。
孩子晚上时间本来就紧,再要挤出三、四十分钟练琴,晚上的时间越发紧张。
还有最关键的一点,练琴,除了要花费孩子的时间,它还需要花费孩子的精力,是一项很“累”的事情。
而孩子,天性喜欢玩,喜欢自由,不愿意付出,只愿意享受。
这造就了,在练琴时,大部分孩子的不情不愿。
说到玩,两眼冒光,说到练琴,两手一摊。
这时,父母就不得不面临着去“推”孩子做这件事的境况。
本身练琴这件事孩子就不情愿,现在父母介入,更多的摩擦和矛盾由此产生。
说乐器学习是亲子关系的第二杀手,毫不为过。
一个在后面使劲推,一个在前面不肯动,推的人累,学的人难。
我也用了很多方法,欣赏、鼓励、陪伴、共情、一起练琴等等,但推得十分辛苦。
孩子也在一天天地长大中,越发地明白,这不是他现阶段、发自内心想做的一件事。
一旦这件事不是他发自内心,在做的过程中,必然产生阻力、产生抗拒。
即使我用尽各种办法去推,也勉强往前移动一点点,效果差强人意。
而且我也被绑在这件事情中,随时会遭遇来自阻力的反噬。

如果一件事是他发自内心的,阻力、排斥、抗拒都不存在,他会倾注自己全部的热情和动力去做。
比如篮球,经常是上完两个小时的课,下课了自己还要自发在球场练习一个多小时,累到连话都没力气说,还不停歇。
反而需要我经常往回拉一下,提醒、制止他不要过度练习,造成身体损伤。
篮球和小提琴,一个事倍功半,一个事半功倍。
这是自我驱动和推着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,带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。
他不情不愿,做着不是自己心中热爱的事情,在练琴这件事上失去了自驱力。
我不愿意看到他被绑在这件事情上,被动地向前,也不愿把自己也绑在这件事上。
我们商量后,决定暂时停止学琴。
等哪天,他有了热情,又想学习,那时也不晚。
我相信,那时候,就会像他学习篮球一样,事倍功半。
现阶段,保持主动性、热情和活力才是最主要的,这是为漫长的一生积蓄动力。
孩子如果从小就有机会体验自我管理、自发做事,去感受主动付出和结果的关系,长大后,他才会形成有想法,有计划,去行动的自我驱动模式。
我能做的,就是尽最大可能,去保护他的热情和活力,去维护他的主动和兴趣,让他的自驱力生出根、发出芽、长出苗,开枝散叶。
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,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。
发布者:173百科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ps173.com/baike/15436.html